找回密码
 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搜索

2024年12月31日-25年1月4日徒步中岳嵩山/少林寺/龙门石窟/老君山/地坑院五天活动 2024年12月14日-18日跟随列车越野车一路向北/一路找北!漠河/北极村/北红村5天活动 2024年12月11日-16日恩施秘境建始徒步六天活动 2024年12月28日-25年1月4日冬季异域南疆喀什/天山大峡谷/沙漠公路/和田/帕米高原八天活动
2024年12月30日-2025年1月5日(元旦)初问-西藏之冬-人间圣地-至美佛乡七天活动 2024年12月21日-25日冬天相约坝上/乌兰布统/红山军马场5天多批活动 2024年12月28日-25年1月4日冬季异域南疆喀什/天山大峡谷/沙漠公路/和田/帕米高原8天活动 2024年12月30日-25年1月5日雪乡/长白山/雾凇岛/吉林感受冬天的乐趣七天多批活动
查看: 4976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(转帖)回忆当年看电影

[复制链接]

0

主题

0

好友

2540

积分

金牌会员

Rank: 6Rank: 6

跳转到指定楼层
1#
蓝董 发表于 2005-7-9 07:21:52 |只看该作者 |倒序浏览
<>       现在的电影事业已悄然从一个纯粹的娱乐事业向商品化事业转变,这难道说是其的必然发展???</P>

<>(转帖)回忆当年看电影</P>
<>文章提交者:年长者是也 加贴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://www.cat898.com



      在《文革中的精神饥渴》一文中,我回忆了当年求一本文学类书的不易,以及当年如饥似渴读禁书的情况。虽然心酸 ,但其中也不乏趣事。现在再回忆回忆当年看电影的一些趣事。正像上篇帖子中提到的,文革期间精神生活极度贫乏,没有官方钦定以外的书可看,没有电视(十四英寸黑白电视机大概是在76年才出现,而且也很不普及,也没有节目),没有娱乐(八个样板戏也不是平时就能看到的),当然更没有90年代才兴起的互联网了。于是,在那个精神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,看电影无疑是一种既生动,又大众化的娱乐方式了。</P>
<>
      即使是看电影,在当年也是非常不普及,因为放电影需要放映机,放映员,还需要租借电影胶片,对当年经济困窘的农村来说,似乎是一笔很大的负担,所以,如果是纯粹的农村地区,周围没有厂矿的话,那么农民看电影的机会是很少的,一年之中最多一两次吧。但如果农村地区如果正巧有个厂矿单位驻扎就不同了,因为厂矿还是有些钱的,为了丰富职工的生活,或者是为了纪念某个节日,都会请来放映机和放映人员来到厂矿所在地放电影,笔者当年所在的煤矿就是驻扎在荒凉的宝华山区,从而使得当地的农民也受益不少。那个时代放电影大部分是在露天,所以,只要某地放电影的消息一经传出,那么,四方八面,各色人等都会赶过来,一场电影往往有几千,甚至上万的观众来观看。</P>
<>
      先说说放电影的场子吧,比如我所在的煤矿,其矿部的办公楼前面就有一个广场,开大会,放电影都用这个广场,而且我们当年的煤矿都是提倡军民鱼水情,所谓矿部也只是几幢二层的办公小楼而已,周围并没有围墙,旁边不远也就是农田。所以,一到放电影的时候,我们办公楼前的广场就坐满了人,连一些广场周围的树上,为了观看清楚,也会爬上几个人,当然是农民。因为是矿上放电影,矿工还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,好的位置,矿上的人会在下午四点多钟,就把椅子,方凳等等摆好,然后还有下面工区的矿工,通过熟人,往往也能占到次好的位置,再后来,才能轮到农民,不过也有先来后到的区别,靠近矿部的农村最早知道放电影的消息,从家中带个凳子过来也不费事,所以也还能坐着看,而远处农村赶来看电影的,只能是站票了。不过,风水也是轮流转的,如果是在别的工区,而不是在矿部放电影,那我们就要请别的工区的人替我们预留位子了。而如果不是本煤矿放电影,而是外单位,比如在龙潭的矿山机械厂,那我们也就像农民一样,只能打站票了。总之,由于当年文艺生活的极度贫乏,电影也是一两个月才放一次,以至于放电影就像一个盛大的节日,一场电影起码能聚集起五六千人观看。还需要说明一下,那时候放电影是一张白色的幕布,放映机一开,白色幕布透明,幕布的正反两面都可以看的,只是站在反面看电影的人所看到的电影画面人物的方向是反的,但基本不影响观看效果,所以才能容纳那么多的人看。</P>
<>
      再谈谈电影的内容,其实,在那个年代,即使是八个样板戏,普通老百姓也还是看不到,只能听听收音机,或者大喇叭广播来饱饱耳福而已。当然,也有一些各单位自己组织的宣传队,照猫画虎排演一下,但都是业余水平,即使如此,也能让贫乏生活的老百姓看得津津有味。但这种文艺演出也还是很少,老百姓主要还是通过电影来观看样板戏,比如《智取威虎山》、《红灯记》、《沙家浜》等都拍成了电影,虽然这些样板戏已经让人耳朵听得起了老茧,但真的到了电影放映之时,仍然是围的人山人海,水泄不通。到了文革后期(具体那一年就记不太清楚了),环境也逐渐宽松了一点,电影片子也就不仅仅是八个样板戏了,也进口了一些当年屈指可数的一两个友好国家的影片,如阿尔巴尼亚、罗马尼亚、朝鲜等国的影片,还有就是苏联的旧影片《列宁在十月》、《列宁在1918》,在我的印象中,上述这些国家的影片,按当时的眼光看,都比样板戏好看多了,尤其是罗马尼亚的影片《多瑙河之波》,那个饰演安娜的女演员,吸引了多少处于青春期青少年的目光啊,最后那位负伤船长托付后世时所说“安娜是个好姑娘!”,更是在大家看过电影后被青年人挂在嘴边……此外,像《列宁在1918》里面有他的卫士瓦西里与妻子见面时接吻的镜头,以及在一家大剧院里面,反苏维埃分子在包厢里策划阴谋,而舞台上正在上演芭蕾舞剧“天鹅湖”,出现了四个小天鹅的舞蹈以及欢快的音乐,对当时的文化沙漠而言,简直是仙乐飘飘啊,以至于有人不辞劳苦地赶到各处去看《列宁在1918》,就是为了欣赏这仅有的被当时称作资产阶级趣味的东西。</P>
<>
       可以说,这种对电影的精神饥渴,一直延续到粉碎四人帮之后,而且电影也是慢慢开禁的,记得南京最早公开放映的是越剧《红楼梦》,可能这也与毛泽东肯定过《红楼梦》有关,这部电影放了很长时间,但几乎场场爆满,主要是很多人看了一遍又一遍,为弥补以前的精神饥渴,大量恶补所致。今天,只要你有兴趣,有大量的电影,大量的碟片供你观赏,那些接吻镜头已经不值一提……每当看到这些,笔者真有恍如隔世的感觉……</P>
<>
</P>
分享到: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
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
在户外,我望见了路,望见了山,望见了天,不如说是我望见了自己--987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Archiver|手机版|福建山水知音户外 ( 闽ICP备17028348号-1 )

GMT+8, 2024-12-5 10:27 , Processed in 0.045832 second(s), 21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2.5 Licensed

© 2001-2012 Comsenz Inc.

回顶部